摘要:闲谈《被讨厌的勇气》的课题与课题分离 #2
0.引言
上篇文章介绍了阿德勒的目的论,其实是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改变精神世界
当放下了过去的纠葛,你便能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下一篇文章再说的内容
2025.8.24 我没想到这个系列只用三篇文章就结束了
如果你迈出了改变自身观念的第一步,可喜可贺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如何保护你我各自的幸福
1.课题
课题便是你我所面临的问题
在该系列和这本书中,我们统一默认为人生的课题,不要尝试将其带入到学术等乱七八糟的概念导致混淆
如果简述人生的三大课题,便是工作,交友与爱
与社会的协作关系,与外人的伙伴关系,与亲人(包括爱人,家人)的亲密关系
生命本身的价值难以估量,但倘若你能处理好三大课题,其实人生便已经非常圆满了
2.彼此的课题冲突
然而在三大课题面前,我们常常与外界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冲突
从家庭开始讲吧
外研社的英语课本上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叫”like father,like son“
可以翻译成,有其父必有其子吧
儿子曾经想成为一个律师,是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律师。
父亲在现实中坚守正义,有高的社会声望,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一名律师。
但儿子长大后,将要考入大学的前一个晚上,他决定不想再走父亲的老路,想自己组建一个乐队。
儿子对法律并不感兴趣,想去音乐工作室工作,认为现在的音乐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了。
但父亲不认为乐队是正经工作,觉得儿子是在白日做梦。
父子二人爆发了争吵。
此时在一旁的祖父走上前来,让二人都冷静了下来。
接着祖父开始叙述往事,当年的父亲也像现在的儿子这样,和祖父在人生选择上有过冲突。
当年,父亲想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而祖父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一个快乐的工程师。
然而,父亲之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特长的职业——律师,祖父为他感到自豪,儿子也为他感到自豪。
祖父只是希望当年的父亲能够三思而后行,与其梭哈自己的一辈子,不如先试着去做体验一下。
即使是有着不同特长的儿子,祖父也建议他在读大学的生活顺便搞起乐队——说不定就会获得很多朋友。
这样,他的未来便会出现两个选择。
三人在闲聊中,逐渐平稳了情绪。
小故事中三人对人生选择这一不同课题的不同观念,其实就是课题冲突
贯穿整场冲突的,其实就是三人对人生选择重视程度的不同与观念的不同
儿子意气风发,希望从自己的爱好开始起手,从兴趣出发,主打初生牛犊不怕虎
父亲正值中年,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选,一心求稳,希望儿子可以少走弯路
祖父看破红尘,作为享乐龄人,他的人生哲学早已是炉火纯青,更在乎人是否能快乐走完这一遭
其实这一切的冲突都源于家人对孩子的爱,家人怎么会有恶意呢
只是有时候表达的方式不对,愤怒是一种低级的交流方式,更多是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与地位,这里可以用上篇文章的目的论进行分析,不再赘述,这只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
其实上文出现了三个人干涉一个人的课题的情况
或许你会在想,为孩子进行人生规划不是一个称职父母的体现吗
其实错了,真正该为该课题负责的人,只有儿子,而真正会被该课题影响的人,也只有儿子,甚至真正能决定该课题的人,还是儿子
课题判断的标准,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由A承担,那这就是A的课题,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要想进一步进行阐述,我们就必须要引入“课题分离”
3.彼此的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简单来讲
父母可以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的课题妄加⼲涉,在孩⼦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画脚
那又有人说了,这不就是放任主义吗
欸!那才不是
附上一句来自英国的谚语
“可以把马拉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放任是⼀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在做什么的态度
⽽阿德勒⼼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其实拿上一篇文章人缺少认同感来说,如果家长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靠的后援,那么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似乎出现了差错,可能会向家长寻求帮助,亦或者自行解决
但总比自己认识不到问题,每天活于精神混沌之中更强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一能带走的只有你自己,和自己的脾气
你不可能跟着别人一辈子,也不可能陪着别人一辈子
课题分离就是告诉你,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
小故事中儿子的人生后续如何发展,和祖父与父亲没有什么关系
总不能给他们搞个风光大葬吧
如同书中标题所说“放下别⼈的课题,烦恼轻轻⻜⾛”
人毕竟保有一定的同情心,对世间的不幸报以悲悯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但…或许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
举个例子,你认为盲人生活起来很困难,他们很悲催 然而,海伦凯勒仍然拥有比任何人都纯洁阳光的心态
对于先天性盲残人士来说,即便拥有了视力,也区分不了圆和方,难以像正常人一样适应社会
可能还不如不恢复视力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您正处于一段难熬的时期,祝早日走出阴霾
但这同时说明了一个问题,便是不必向外人乞求什么,甚至情感上的支持
自己的课题归根结底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不全靠别人的帮助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很善良,并且很多人在不知事情全貌的情况下难以妄下定论,也不具备开导别人的能力
不过可以把我的博客转给他们,给点访问量吧球球了
甚至有些人会把你的痛苦当作一种笑料
有什么办法,这只能道德谴责
4.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部分内容应该在以后写共同体概念的时候再说,不过可以先来点铺垫
共同体是阿德勒哲学中的终极目标,是人人平等的一种极为理想的关系
说到底,课题分离的终极目标是自由
当你不再把别人的课题扛在自己肩上,就不用总纠结“我这么做,他会不会不高兴”
很多烦恼其实是 “自找的”——你替别人操心太多,反而容易忘了自己的正事
可惜的是,一般没人会为你操心
你是不可能意识到别人在为自己操心的,在你不再为别人操心的时候
当你不再干涉别人的课题,你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牵牛花凌晨开,向日葵朝着太阳转,强行改变只会让它枯萎
所以,课题分离不是 “冷漠的哲学”,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对别人,温柔地放手;对自己,勇敢地负责
毕竟人生这场戏,你才是自己的主角与导演,你的主观能动性能决定任何人在你的剧本里何时出现,何时杀青
至于那些因为你的 “课题分离”而离开的人,其实本就不属于你的“共同体”
而留下的人,会因为你的尊重,更珍惜和你同行的日子
这大概就是课题分离真正的意义:放下别人的课题,轻装上阵;守住自己的课题,认真生活
如此,幸福自然会慢慢靠近
致一切美好
2025.8.20 第一次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