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终篇 闲谈《被讨厌的勇气》的共同体 #3

0.引言

上一篇文章似乎有些敷衍,共同体和人生三大课题都只是一笔带过了
因为共同体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最终目标,也是最深邃的地方,不得已放在最后来讲
开始正文以前,不妨先做下回顾
当我们谈起目的论的时候,你开始尝试打破对外界的幻想,选择了主动出击
当我们谈起课题与课题分离,你学会了彼此保留,让烦恼轻轻飞走
其实我们一直在解决烦恼,不是吗,这就对应了分类里的“心理自助
虽然内容并不一定和你的生活贴切,但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因为,真正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人,还是你自己

相信看完前两篇文章,会让你觉得阿德勒似乎有点没心没肺的感觉
是不是有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你的主观世界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回到自己的生活去了

1.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我们提到

”共同体是阿德勒哲学中的终极目标,是人人平等的一种极为理想的关系
说到底,课题分离的终极目标是自由“

在课题分离前,人与人的关系与其说是联系,不如说是羁绊
有时要同时讨好多个人而竭尽心力,有时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而陷入自证危机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在于课题分离,而最终为了”共同体感觉“
简单来讲,共同体是一种人人平等的关系,你可以当作是混圈子
但这个圈子里没有所谓大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人都是好亲友,且所有人都在平等的产出(例如画oc)
我们还是去掉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吧,但不读一读原文,实在是有些可惜
可这毕竟太理想化了,人人平等,以鼓励代替评价,完全没有上下级,这怎么做得到呢
是的,所以阿德勒选择了佛系
终极目标虽然是心之所向,但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生活中,我们要去除一些理想化的东西,换言之,我们不再需要去追求完美

2.跳出小圈子

社会性是指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和行为,一切的行为都跳不出社会环境[1]
人类是群居动物,由本能进行社交,社交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产物,不多赘述
而且一个发达的社会,社交是不可能贫瘠的
所以我们会对社交弱产生一种较为强烈的焦虑感,也正是在此驱使下,人选择主动出击,混入不同的圈子
只要有两个人,就可以组成圈子,组成社会,小圈子的人数可以少到极致
我们总以为小圈子是社交安全感的来源,小圈子的逻辑便是共同爱好
在小小的圈子里,总会有人会去在乎你,安慰你,但前提是你要迎合那些人的口味
蒙古上单的敌人说,“你所热爱的,便是你的生活”
没有人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如果只是为了获取别人的关注而过这种生活,怕是相当肤浅
线下开谷店的,搞商业cos的,辍学去做动画的,甚至其他之类的,烦请茶友自行判断吧

小圈子会焊死你的社交边界,让你的思维单一化,滋生更加严重的焦虑
因为时间久了,人会把小圈子当作大社会,如果自己没能赶上圈子大部分人的步伐,甚至会当作自己在社会已毫无价值
阿德勒要的不是“在小圈子里求认同”,而是“在更广阔的联结里找位置”
可能,出门右转的咖啡厅,推文里的一篇回复,可能正好有一个与你同频,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的人在等着你
好朋友,总会有的

或许还有人说,朋友不在于多,在于精,两个人就可以相互扶持
做到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已经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也就是与社会近乎没有联系
这种行为无异于把精神支柱都按在了一个人身上,和梭哈有啥区别
横宫七海再怎么阳光,她能够扶持身处抑郁的闺蜜,却终究无法扶持自己
毕竟在日本那种近乎病态的社会环境下,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

上述说的至少是我们愿意参与的小圈子,生活里还有我们被迫参与的小圈子
拿自证危机举个例子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那种不折不扣的杠精,面对对方的质疑,常常会需要自证
那证明的标准是什么呢?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由的就陷入了对方的思维逻辑
这种人固然会搞垮我们的心态,能做的也怕是只能远离,除非你拥有绝对力量
他们要说什么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就是纯属扯淡
难道他们就可以作为广大人民了?不过是一群愚众
还是那句话,不要把小圈子当成大集体

3.从微小连结扩展圈子的半径

咱毕竟是普通人,直接和那些商界大佬交流,很明显会感觉自己的认知都赶不上对方的层次
那些不用刻意准备的微小连结,才是普通人扩展圈子最舒服的起点
或许只是随便一句话,两个有趣的灵魂便相遇在了一起
没有“目的”的对话,恰恰是共同体感觉的萌芽,可能是线上推文里一句友善回复,线下的一次打趣
“归属感不是靠别人赋予,而是靠自己主动参与获得”
在微小的互动里,没有"要讨好谁”“要证明什么”的负担,只是两个平等的人在分享当下的感受,却可悄悄打破 “社交必须在固定圈子里” 的执念

毕竟标题写的是“扩展”,发掘自己的爱好,不代表就要与以往完全断联
一个作家去学陶艺,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不能说以前的朋友就全部抛弃了吧
扩展圈子的半径,可以增加思考的维度
再喜欢玩minecraft,从原版玩到整合包,也会腻掉
但如果你接触了mod制作,接触了blockbench,接触了ysm,接触了mc动画,接触了blender,再往后不计其数的分支
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你所处的圈子会变得越来越大,接触的事物与眼界就会更大
就像涟漪一样,是一圈圈自然晕开的

4.活在当下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而非一条直线
幸福是过好每一个当下,而非达到完美
过去和未来的事情都无法伤害现在的你
共同体感觉是终极目标,但幸福是过程本身
所以不必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等我xx的时候就可以去做了”,也不必因为过去的纠葛否定自己
既然想做,那就去吧
先试着做一做,就像上文的儿子一样,与其梭哈,不如都尝试一遍
你现在所做的事,决定了你是谁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鲁莽的哲学,而是追求轻装上阵的哲学
也是如此,一本“被讨厌的勇气”就足够阐述他的思想,实在不行再来看看本博客系列的文章

5.结语

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
其实前两篇文章就足以完结整本书的理论了,共同体感觉,更应该是自己所感,而非他人所言
这篇文章我并不清楚该写什么,更像是把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摘抄进了文段里
而且一下子要把这么多的理论揉在一篇文章里,实在是有些困难
赶工痕迹太明显了,万分道歉🙏
愿你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同时
谨以此系列纪念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诞辰154周年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